5月30日下午,我院设立的研究生学术平台“尚真讲堂”第四讲在学院123会议室开讲。报告由我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、副院长马焕主持,我院刘雅埙老师作“互联网时代的自我异化”专题报告。

报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存在的异化现象,一是真相的迷失,互联网信息过载导致垃圾信息远超“吉恩定律”的90%比例,虚假信息、阴谋论与泛娱乐化内容泛滥,人们依赖百度等平台获取碎片化信息,拒绝专家意见、忽视逻辑推理,陷入“信息越多、真相越少”的困境,尼尔・波兹曼“娱乐至死”的警告凸显人们对真相敬畏的丧失;二是意义的缺失,互联网的多元选择引发相对主义,后真相时代“没有绝对真理”使人们陷入虚无主义,资本将消费包装成“仪式感”,用消费填补精神空虚,取代真实关系与创造性活动,导致人们如《双城记》所描述般忙碌却无目标,依赖消费获得虚假意义感;三是理性的退化,短视频、游戏的“及时奖励”机制培养了“即时满足”习惯,导致思维扁平化,人们拒绝深度思考、偏好直接获取结论,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日均刷短视频156分钟,写论文从图书馆逐本检索沦为知网复制粘贴,折射出对知识敬畏与批判性思维的缺乏;四是温度的丧失,互联网放大“远方的哭声”却遮蔽“近处的声音”,共情具有表演性与短暂性,流量逻辑使热点事件迅速被娱乐新闻取代,算法推动“遗忘的正当性”,人们成为“远方的圣人,近处的盲人”,缺乏对身边现实问题的持续关注。这些异化源于技术与资本的共谋,互联网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产物重塑交往方式与生产力,资本却利用其设计“消费陷阱”与流量逻辑;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,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需通过“物质生产实践”辩证分析技术负面影响。总结来看,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引发真相、意义、理性、温度的全面异化,本质是技术进步与人类精神需求的失衡,个体需警惕信息茧房、减少消费依赖、培养延迟满足、关注现实,社会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平衡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,避免“科技万能论”,重构理性与温度并存的社会价值体系。
刘雅埙老师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;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太阳成tyc33455cc研究基地研究员、经济哲学研究会研究员、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;出版专著《互联网世界中虚拟交往的唯物史观解读》。
[作者/摄影 | 潘美玲]
[责任编辑 | 王晓云]
[报送单位 | 太阳集团tyc33455]